通常以下这几种企业会有内控建设的迫切需求:
要IPO
因为要IPO而「被迫」建设,是应付检查而产生需求,效果最差,当然不排除有那种既然要做就把工作做好的企业,只是这类型企业罕见。
以我多年经历与印象,很多赚钱且不愿意上市的企业,他们的内部控制、内部应用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在外人眼中足够保守,甚至认为保守到可惜的境界,但这类绝对足够IPO却不肯IPO的企业,内部控制绝对比一般拼命IPO的企业要优秀非常的多,程度堪比因应跨境投资多类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足。
例如某为公司的研发费资本化,除价购的智慧财产权外,均不资本化,也就是直接当年费用化,这让很多财税大咖颇有微词,认为太过保守等等;但我认识的汽车业、摩托车、化工等产业中不上市的也都是自主研发、委托研发的都直接费用化,也是只有价购的才列入递延摊销。
为传承
为传承,有的企业主会为接班人找个国监、国师或太傅,但也如同电视剧一样,效果不大,也不怎么好。也有的老板会让下一代自己去玩,但不是每个老板都能拿出数十亿给小孩去玩到破产,然后再让孩子推倒重来。
有的业主,想利用内控建设为传承打下一定的基础,基于害怕接班人不理解情况而毁了多年基业而建设的内控,这类型的内控建设都是围绕上一代的经营管理模式;就因为内控充满创业者的智慧,导致接棒的人处处受制,又处处不能得心应手。等传承后,相关管理人员想成为太子爷的班底,但又难以揣摩,所以观望有之,害怕有之,吹捧逢迎有之,更多得过且过,一旦注意力不在业务与环境变化上,内控有效性逐渐递减。所以这类型的内控建设效果比IPO好很多,但也是很差。
为提升经营管理档次
企业主能静心内省,发现已经多年徘徊目前规模而无精进,于是在业主人脉范围内导入某管理模式,或某品牌ERP,意图砸钱换空间与缩短时间。
引入某管理模式的,基本上就是(1)经营主干涉太多,导致没能让顾问好好的诊断、分析、试做、改进、再推进、标准化、再强化;(2)也有给的时间太短,短到必须饮鸠止渴,以HP聘任历史学家担任CEO都给三年时间为例,对照到一般中小企业外聘高管、或延揽顾问、或引入新管理模式,三个月就想看到神奇的转变;业主因急不可耐而插手干预,导致失败是常态。前述两类型居失败率的80%,常见这类型企业,就是年年导入新管理模型,五六年后演变成内部疲乏,外部有了东拜西拜的感觉。
引入某品牌ERP的,错把工具当神药,或为了在同业面前有面子,原期望ERP的导入能让经营管理上一个层次,岂知因为内部管理干部的坚持、业主本身没有一套经营报表与应用,而使得软件导入变成一再的挫折,而眼巴巴的看着其他业者的ERP应用的很好或感觉人家就用的很好,而自己花大钱(自己的感觉)买来的ERP变成鸡肋;甚至发生软件提供商直接退款认赔的囧事。
例如某企业的线上审批,上线前未进行去除不合逻辑的人工经验、适当分工、恰当的授权等合理化,导致大小事都要被追着签字,这样的情况,表面上是导入让人羡慕的OA系统,对外宣传是几秒内可以完成以前几天、几周才能跑完的流程,实际上是变成自己被「PAD」或「手机」绑死。
这类型的内控建设,会比传承的好,也有可能比传承的差。
为创始人退休计
有的企业主,因为(1)感到年老力衰、(2)对长期跟随自己打拼的干部有个交代或照顾、(3)子女不愿接棒、(4)旁系后辈找不到适当的接班人,而导入整体打包再寻机会脱手的计划。
这样的情况,有(1)将企业切割成几个不同体系或利益中心,由企业内部功臣分管;有(2)导入内控建设及精进工厂管理,将企业打扮成小而美、小而精,再通过私募或创投整体打包出售给上市公司,通过换股或取现达到顺利退休,并给予功臣一定分红或分股。
这类型退休计划的内控建设,有一定目的性且超过3年以上的准备,或被有意收购的企业不断的稽查,而使得内部管理水平能比之前上一个或更高的档次,相对于IPO、传承、为提升经营管理档次的内控建设要好。
为跨境投资
企业因种种缘故,进行跨境投资,离开熟悉的土地、人文后,猛然发现境内与境外都需要规范化,突然醒悟所有的操作都大大的超出「目视管理」范围,即便目前通过互联网的科技应用,已经可以让目视管理达到一个非常大的延伸。
这类企业视业主的命运与格局,幸运的,如富士康脱离模具作坊式管理,又如康师傅抛开小食用油厂转进快消食品,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会自主的不断精进,且在市场的残酷检验、客户的审厂过程中不断精进;更有国际大厂相中后,派员协助建立产销管制模型,辅导到能正常运作后抽身而退,对外就一个客户驻场的印象。这类企业即便没能把握住机会从丑小鸭变身为大天鹅,至少能维持小而美、小而精的境界。
这类企业是主动迎合或掌握市场、环境的变化与机会,内控建设或有缺失,但整体来看能把握关键竞争力,是为了企业自身竞争力,而不是为了外部检查而进行内控建设。所推动的内控建设属于最优形态,有的甚至可以让企业管理专家频频称赞,当然也有些许缺失,但瑕不掩瑜。
例如多年前富士康爆发高管集体舞弊案、跳跳跳的社会新闻,都阻止不了富士康的成长与壮大。
关键在狠不狠
每个企业对创业主而言犹如自己生下的孩子,总是百般呵护与提携,但有的人可以不断成长与精进,有的人就载浮载沉。道理就是适当放手,而且不断的放手、放手、再放手。能放手的,内控建设会越来越完善。
每个为人父母的,都会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每当跌倒,有的百般呵护甚至责怪地板,有的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试一次,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能自己走路而不跌跤。
内控建设或内部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业主不放手让管理干部去跌倒,只会招来不成器的干部或逢迎谄媚之徒。
有的业主遇到犯错的干部,二话不说就是开除,这样的学习成本就变成一再重复又重复,非常非常的可惜;这犹如孩子跌倒,就换个孩子一样的不合逻辑;当然乾隆、雍正,有够多的太子、储君,他们可以这么操作,但企业管理不可以;而这类动不动开除干部的业主,大都犹如乾隆、雍正一样的非常强势,即便装也要装出来。
内控建设就是该放手就放手,太过呵护下的「建设」是没长进的,因为内控再完善也需要人去执行;这也是很多HR挑选干部,都要指定已婚、已育的道理,就是希望从这些已婚、已育的人中找到能放手、懂得放手的强干。当然,类似某为、富士康等企业,是不迷信已婚、已育的族群的。
作者:齐至德,资深财税实战者。工作40年,前半见证台湾经济起飞,后半见识祖国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