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的详细指南,概述了成本核算的基本定义、原理、作用,以及成本核算对象和逻辑。文章从成本的基本定义出发,探讨了成本的经济实质和管理目的,接着详细阐述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成本核算对象及基本逻辑,包括制造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期间费用。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如存货核算的多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并通过ERP系统实例展示了成本核算的账务流程。文章最后提及了后续将继续讲解的内容框架,鼓励读者关注后续更新。
前言:说好了开坑没想到拖了快一年,真实被自己的拖延症折服了。不过没关系,这就开始!
先说一下我们要讲的东西基本目录如下,加★是重点内容,从第6-7章是建立一个核心的业务模型来讲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国策:
1、成本的基本定义
2、成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3、成本核算对象和逻辑
4、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5、成本核算的辅助方法(★)
6、盘点表说明解析(★)
7、基本成本核算方法和过程(★)
8、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差异比较(★)
9、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0、成本管理专题:浅析成本计量、核算、分析、控制之间的作业循环。
一、成本的基本定义
成本的经济实质(定义):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合。
成本管理的基本目的: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
二、成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1 成本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值仍然分为三部分:
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
2、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v)
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
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每个商品的价值(W)恒等式:
W = c + v + m
从理论上讲,c+v部分是商品价值的补偿部分,它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
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加以界定。
2、理论成本的概念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而言。即一个“全体成本”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其全部对象化,计算产品全部成本,还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
3、上述仅对商品成本而言,实际工作中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正确决策,设计和应用的成本概念多种多样,内涵有的超出产品成本范围。
2-2 成本的基本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性质的重要指标
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成本反映。例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产品质量的高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原材料消耗节约与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产量增加以及供产销各环节的工作衔接是否协调等。
3、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4、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成本核算对象和逻辑
3-1、成本的核算对象
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工业企业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从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就相应地分为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
制造成本:指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总和,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制造成本法下,这些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计入当期损益。
基本的术语定义:
成本中心:制造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归集中心,也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
物料清单(BOM:Bill Of Material ):一张清单,它显示所有与母件关联的子件及每一物料如何与母件相关联的信息。 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清单和这些材料理论用量。母件就是要生产的产品,子件就是要生产这种产品需要用的材料。同时物料清单还包括很多其他属性,例如:替代料、PTO、ATO、虚拟件、倒冲物料等。
工艺路线:即为工序,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经过的生产过程。
生产订单:在ERP系统内开立的生产计划,内容包括生产哪种产品、计划生产数量,需要哪些材料。可以实时反映目前生产的进度,比如材料领用了多少,产出了多少,是否领完,是否超领,实际领用和理论用量差异多少。
专用材料:又称工单子件,是指工单开立时被从BOM中选入工单控制的材料(选入的材料大部分是那些理论用量明确的可数材料和一部分理论用量比较确定的不可数材料),只有被选入进行工单管控的材料才能进行相应的通过工单监控工单材料的使用情况。
共用主料:是指BOM里面那些理论用量不太确定的主要材料,不受工单管控。
共用辅料:辅助材料,指那些不进入BOM,但有每月必有消耗的材料,基本不受工单管控也不受盘点管控,执行即领即用的原则,一旦领用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成本。
成本结转:假设一个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例如工厂、车间等)划分两个成本中心,一个成本中心生产完的办成品会被另一个成本中心领用继续加工为成品,那么只要第二个成本中心领用了第一个成本中心加工完的半成品那么这个半成品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制费)会全部转入被领用成本中心的产品成本。
3-2 成本核算的基本逻辑
制造成本=生产性材料消耗+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生产性材料消耗:产品制造过程中,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出产品的这部分材料消耗。包括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按照我司的划分:BOM材料均为主要材料,其中工单子件材料(BOM消耗明确,生产过程中可控性强,可纳入工单管控的材料,材料成本主要构成部分)定义为专用材料进行工单管控以一一对应的模式计入产品成本,其他BOM材料定义为共用主料按照BOM上的理论用量和产品产出加权分配到每种产品的成本。
直接人工:直接生产人员和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一些货币性支出。按照我司的定义,直接人工指领班和领班以下一线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包括:工资奖金,社保五险,住房公积金(暂无),劳务工工资奖金,劳务工社保。
制造费用: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比如:外购燃料、动力费用,车间主管、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车间设备厂房的折旧费用,车间办公费用,设备维护、辅助生产费用等。
3-3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总体流程):
这张图请务必要细读,一般制造型企业的基本业务循环会产生的财务流已经包含其中,对我们理解整个成本管理至关重要
3-4 存货核算方法探讨-基本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存货价值的理解是能否理解成本核算、管理、分析、生产运营等一切制造业相关业务的起点,如果不能理解存货价值变动的来龙去脉,以上均无从谈起,所以尽管本人已经另些有一篇文章着重讲解存货价值的问题:存货价格辨析(原理、变动说明、差异分析、SAP业务详解、特殊问题解析),但在本篇文章中还是会再抽出其中核心部分再讲解一遍,如果已经有同学完全理解了存货价值变动的概念,那可以跳过这部分。
存货核算基本方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全月平均法,计划价(售价)法
先进先出: 出库单记账时(包括红字出库单),计算出库成本时,只按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入库记录进行先进先出选择成本,不论出库单的仓库与结存的计价记录的仓库是否一致,只要存货相同就将所有仓库入库记录全部大排队进行先进先出选择成本。
移动平均:计算出库成本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最新结存金额和结存数量计算的单价计算出库成本。
个别计价:指对每次领用或者发出的存货进行个别辨认,看属于哪批或哪几批收入,然后分别按照所属各批收入的实际成本确定每次领用或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全月平均:期末处理计算出库成本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库成本。计算公式中要考虑所有仓库。无论出库单的仓库是什么,都按此存货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库成本。
计划价(售价):期末处理计算差异率(差价率)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差异、金额计算的差异率(差价率)计算出库成本。计算公式中要考虑所有仓库。无论出库单的仓库是什么,都按此存货的差异率(差价率)计算出库成本。
重点研讨方法:移动平均法。
存货的出库成本根据当前仓库以及相应的存货编码,根据每次购进数量和价格滚动计算库存成本的方法,公式:
存货出库成本=(期初成本*期初库存+入库价*入库数)/(期初库存+入库数)
理论上在一个期间内,每次存货入库只要价格有波动,都会计算最近一次出库的成本,但是实际ERP操作中只有记账时才能计算出库成本,因此和出库成本的变化和记账顺序有莫大关联。如果选择每做一笔单据记账一次,那么可以得到理论上的移动平均法结果,当月出库存货出库价格体现当月入库价格的变动;如果是月底一次性记账,那么当月出库成本=(当月所有入库成本之和+月初结存成本)/(期初库存+入库数)。出库成本一致。
采用移动平均法的优点:
1)
每次入库或收到发票时实时更新库存价值和库存科目,能够实时反映库存单价,不需要每月制定计划成本;
2)
发货时成本比较接近实际成本;
3)
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价格差异才会记入价格差异科目(负库存或做发票时库存量低于入库量)。
采用移动平均法的缺点:
1)
使用移动平均法时,用于评估物料消耗的价格完全依赖于发货的时间,
如果发票收到的时间滞后于发货时间,则发票价格不能反映发货时存货的价格,从而使发货时货物的成本失真,而且有时相差很大;
2)
哪怕是一次不正确的输入(错误实时过账),也会导致库存成本的严重失真,致使以后的发货成本全部失真。如果发现错误时已发生过多次收发存货,由于ERP系统记账的实时性,此时想调整到发生错误前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不可能按照顺序冲回所有凭证,只有手工计算出当前的正确移动平均价,再使用价格调整的方式将物料当前的价格改为正确的移动平均价;
3)
在ERP系统中使用移动平均价,当收到发票或进行产品成本结算时,发生库存短缺(极端情况出现负库存)会出现库存价格差异科目的记账(价格差异将在库存数量和发票数量之差上进行分摊以确保记账的实时性和价差分摊的合理性),致使库存成本失真。
4)
当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时,多张发票滞后或单张价差很大的发票滞后都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移动平均价格的产生,导致不正确的库存评估和成本消耗。
在ERP系统中如果能满足下列条件,则可以在库存计价中使用移动平均法:
①
货物采购频率比较低,如维修设备的备品备件;
②
发票和货物几乎能同时到达或在时间上基本无滞后;
③
能够保证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移动平均法下可能产生的问题——假退料:
月底将ERP内未完成但材料已领的工单做假退料处理(填制负数出库单),将未使用的结存材料和产线的在产品按照BOM比例折算成相应的材料一并做假退,更改工单数量,关闭本月所有工单,在下月开立新工单,将假退材料用新工单领出。
假退料处理,目的在于让账面上不体现在产品,便于成本分析,也同时督促生产部门制定更加准确的BOM和控制线上的在产品。
存货核算方法采用移动平均法,月末同一记账,做假退料处理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
1、工单跨年,在上一年度将某种材料全部领出,但留到本年尚未使用,本年到假退料当月未采购此种材料,一旦本月对此种材料做假退处理,存货明细账上并没有期初结存金额和结存,但有负出库,那么此时出库单价按照计算公式会变成:0(=(0结存金额+0结存数量)/(期初库存数量+入库数量)),本期该材料成本严重失真,如果是重要材料将影响假退料后的产品成本。此时处理,只能在出库记账前,手动填入该材料的上期出库单价。
2、重要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暂估单价和实际发票到时的金额不准确。没有假退料的情况下,由于红蓝回冲单对冲,暂估结算差异很可能会造成当期该材料结存数量为0,但有大笔结存金额(可正可负)的情况(尤其是大量采购的情况下),只要下月材料采购频繁,结存金额会被入库金额稀释,但是如果本月进行最后一笔假退料,填制一张负数出库单,那么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2.1、如果暂估和结算差异为正的结存金额,即暂估单价小于实际发票价格,采购频繁,由于红蓝对冲造成大笔正数结存金额。如果本月先做一笔数量较小的假退料(负数出库单),那么此时很可能造成结存数量很小,但是结存金额较大,此时结存单价将严重偏大可能严重偏离实际该材料价格,如果下一笔数量较小的领用(正数出库单),那么这笔出库单的出库单价就会变成结存单价,造成出库成本失真。如果此时在做一笔假退料,那么这一笔需要手工输入单价。
2.2、如果暂估和结算差异为正的结存金额,即暂估单价大于实际发票价格,采购频繁,由于红蓝对冲造成大笔负数结存金额。那么此时如果一笔负数假退料,那么结存单价倒算会变成负数(负数结存金额/正数结存数量),那么下一笔正常出库领用单价将变成负数,出库成本也变成负数,产生逻辑上的错误,需要在记账前手工输入单价。
出库无单价实例:
移动平均法对假退料的影响——ERP实例
存货核算方法探讨——计划价(售价)法
在ERP系统中除了使用移动平均价之外,标准价(计划价)也是常用的库存计价方法。标准价就是财务人员计算出货物一段时间内的计划价格,在这段时间的入库成本和发货成本都使用此价格。使用标准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物料定价比较准确,价格波动幅度不是太大和波动频率不是很高。
采用标准价具有以下优点:
1) 标准价可作为不同生产方法的衡量基准。使用标准价,生产过程的差异是透明的,可以将生产过程的差异定量区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并由此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本差异分析、责任划分和成本控制,这也是使用标准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使用标准价,各物料所形成的价格差异可以按照物料清单调整到更高层次的产(半)成品上,如原材料的价格差异可以根据半成品物料清单调整到半成品上,并最终根据产成品的物料清单调整到产成品上。
3) 使用标准价,多张发票滞后或单张价差很大的发票滞后不会像移动平均价下那样造成不切实际的价格评估,其价差可以有效地在存货与发出物料间分摊。
4) 不正确输入(错误过账)不会像移动平均价下那样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由于采用标准价,每一笔入库和发出都使用标准价格作为其成本,不正确的输入并不影响后续的入库和发出,其错误的调整相对比较容易。
采用标准价的缺点表现为:
1) 标准价的采用需要具有较好的标准价定价基础。
2) 由于ERP系统的实时记账,价差需要在期末进行分摊,ERP目前只对差异按综合大类进行分摊,还不能在期末根据单个物料的库存和本期消耗(发出)进行差异的自动分摊。
3) 由于不能实现价差的自动分摊,因而价差一般也不能被自动分摊到更高层的产品上。
4) 使用标准价,通常不能获得物料的实际成本。
存货核算方法探讨——大型企业应用举例
中国石油销售ERP项目库存计价方式的选择 ,使用ERP为SAP。
中国石油销售ERP项目库存计价方式选择移动平均价,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采购发票和货物几乎能同时到达或在时间上基本无滞后;
2) 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基本不会出现差异;
3) 库存入库和录入发票时能够实时更新库存成本,库存出库时根据最新的库存成本计算库 存消耗成本,可以实时获取获利情况;
4) 比较接近真实成本,并且能够实时更新,不需要每月制定计划成本。
差异处理
移动平均价在如下情况下出现计价差异:
1) 负库存:在负库存时,入库及录入发票时,不管采购价格和发票价格是多少,SAP系统都会按照现在的库存价格进行计价,差异部分会计入采购价差科目;
2) 发票晚到,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有差异,入库数量大于库存数量,此时SAP系统会把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差异在库存数量和入库数量与发票数量之差之间按照比例分配,分配在库存数量上的记入库存科目,分配在入库数量与发票数量之差上的记入采购价差科目;
3) 不正确的录入:录入不正确的采购订单价格或发票价格,造成了库存价格失真。
对于1)、2)产生的价格差异,通过miro(发票校验)事务进行调整,调整科目为库存科目和采购价差科目,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和定期调整;对于3)所产生的差异,如及时发现,需冲销相应的单据,把价格更改正确,如在月底发现,应手工计算出当前正确的移动平均价,再使用mr21(价格更改)事务把库存价格改成正确的移动平均价。
以下涉及整体业务核算(成本核算仅是其中一部分)在ERP内的过账流程,对ERP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
ERP存货核算记账流程——总体记账流程
ERP存货核算记账流程——成本核算记账流程
以下是主要的作业控制流程,如果对这部分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成本核算部分)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采购暂估流程)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存货核算流程)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ERP流程—新品BOM作业流程)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ERP流程—生产订单作业流程)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ERP流程—月末结账流程)
好,这次更新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想能看到这里的人。。。应该基本没有吧。本次我们主要讲解了 目录中1-3章的内容,占主体内容的1/4都不到,后面还有大量内容,争取本月能更完,都是建立在本章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想精读后面内容的,基础知识部分还是不要跳过的好。整体的知识框架,请参照这篇文章,该文是我们的知识地图:开坑:成本核算基本原理及成本管理体系
转自:知乎
作者:郑天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