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产品发布会,就如同学生的成绩单,政府的工作报告。一年来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输出了什么产品,沉淀了什么技术,取得了哪些成绩,可谓一目了然。
3月29日和30日,小米连着举办两天、累计四个小时的新品发布会,从高端旗舰手机,到米家生态新品和高端笔记本,林林总总目不暇接,满满的黑科技。难怪雷军说,这是小米历史上发布新品最多的发布会。再加上新LOGO升级,进军电动车,讲真,这场发布会的信息量真心有点大。
这场发布会,无论对于雷军还是小米,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透过这场发布会的新产品和新战略,人们会发现小米产品应用场景之广,技术研发扎根之深,粉丝用户之忠诚,还有小米未来雄心壮志之宏伟。
看小米的发布会,有振奋、有惊喜,有感动,能看到小米新产品、新面貌、新战略,更能看到一个“迄今最好最棒的小米”。而在小米下个十年的起点上,读懂这场发布会,或许能一窥小米的未来。大家不妨随我一起回顾这场里程碑式的发布会。
【手机相机拐点之战,小米手机站稳高端】
最新披露的2020年财报显示,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1.46亿台,重返全球第三名。其中高端智能手机的销量已突破1000万台,小米11更是创下了21天销量破百万的旗舰手机销售新纪录。这些都说明,小米已在高端市场打开局面,并站稳了脚跟。
进入2021年,在竞争趋同、芯片缺货的大形势下,冲击高端成为手机行业的新共识。冲击高端,同行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堆料、包装,然后狠狠涨价。2021年的小米,是一个异类,别人都在搞溢价,小米却在坚持性价比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冲击安卓天花板的旗舰产品。
这次发布会上,高端手机再添新军,分别是小米11 pro(大杯)和小米11 ultra(超大杯),还有折叠屏手机MIX FOLD。这三款产品亮点都很多,常规亮点依旧领先,高通888芯片,顶级高刷专业原色屏,5000毫安大电池,闪充技术,Wifi6高速上网等等。
这三款高端手机的黑科技和新科技,来的比往年都要密集,更是刷新了多项小米自家的第一和业界的第一记录。
小米11PRO的电池容量做到5000毫安时,但厚度只有8.53毫米,重量208克,因为采用了电池领域的最新技术“硅氧负极电池”,大大提升了能量密度,在同样的体积内容纳更多电量;散热方面,除了有大面积的VC液冷,还拥有一块新型的“相变导热材料”,导热性能提高了百分之百;67W的无线闪充,可在36分钟充满,媲美有线充电。
“硅氧负极电池”和“相变导热材料”以及67W无线闪充,分别是电池、散热和充电领域的最新黑科技,这次都是全球首发。此外,小米11 Pro和Ultra还是小米第一次发布的IP68级防水手机,经受住了水下42米的严格测试,拥有强悍的防水能力。
此外,影像功能是这三款手机超级亮点。
我特别佩服雷军投入巨大人力财力死磕DXOmark的精神,愣是让这个原本属于友商的主场,成了小米的主场。在过去一年中,小米系列手机有长达三分之一的时间霸榜DXOmark。而这一次,小米11 Ultra更是毫无悬念,以大比分优势(143分)领先对手夺冠,成为拍照、广角、视频的三冠王。
而让现场最为震惊的是,雷军现场让小米11 ultra和索尼黑卡M7现场PK。
相机发烧友中,索尼黑卡的口碑一直不错。虽是卡片机,但黑卡拍摄画质接近专业单反,所以,最新旗舰黑卡M7(售价7000左右)又被称为“口袋中的α9”。(α9是索尼的旗舰微单,在京东售价接近3万元。)
在此之前,手机厂商都非常排斥跟相机评测,因为相机拥有大底、镜头和体积优势,画质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但是这次现场PK,暗光下,M7拍出的画面灰暗,而小米11 ultra拍出的照片清晰、明亮,细节丰富,小米11 ultra在暗光环境下对索尼黑卡M7实现了完胜。按照雷军说法,小米11 Ultra对比索尼黑卡M7,在90%的样张中都可以胜出。
其实,影像参数方面,小米手机的1亿像素、4K、8K拍摄,智能场景等功能其实早已经领先专业单反;但这次,手机实拍效果战胜专业的卡片机,标志手机影像超越相机的拐点已经到来。而小米与相机的拐点之战,无疑成了手机和相机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量变产生了质变,拍摄效果和拍摄体验的跃升来自底层技术积累。如果说,拐点之战代表了小米的影像巅峰,那么,MIX Fold采用液态镜头和澎湃芯片,代表了小米深耕影像底层技术的创新力。
液态镜头采用了仿生学的原理,马达改变镜头的形状,可以快速实现焦距的变化,实现如人眼晶状体般的未来相机。也因此,在Mix fold上一颗镜头就实现了长焦加微距两个镜头的功能。而且,液态镜头实现类似人眼的变焦,拍摄的照片也更接近人眼视觉,是一个非常具有未来感的技术。
在硬件层,Mix fold还采用了小米自研的澎湃C1芯片。它采用了双滤波器配置,实现了高低频并行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效率提升百分之百,大幅度提升影像自动对焦、白平衡、自动曝光能力。在暗光、小物体的对焦场景下,即便在复杂混合环境光也能够完全驾驭,对MIX FOLD的拍照质量有大幅提升。
这次的小米发布会,也成了小米旗下各类高端产品大秀场,除了旗舰手机,高端笔记本小米PRO,小米扫拖机器人PRO,加湿器PRO,还有米家新风空调,作为各个品类的高端之作,争相亮相。纵览小米产品线,从旗舰手机到笔记本,从专业屏到超大屏,再到IOT体系的每款品类,小米产品不但拥有高性价比产品,更是稳稳地站住了高端市场。
做最酷的产品,背后是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的硬实力支撑。小米2021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30亿元,在供应链能力上大力推进智能工厂(此次MIX新品100%由智能工厂制造)、进行产业投资(自研芯片),大规模招聘工程师等,对底层技术,产业链全链条多方面进行长期投入,是小米拥有众多领先黑科技的关键。
【得天时地利人和,小米造车背后的逻辑】
小米宣布进军智能电动车,无疑是本次发布会最大的新闻。
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十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小米AIoT智能生活综合生态拓展的必然选择。但智能电动车这个“大件”和手机、IOT的“小件”相比,难度巨大,风险也大,面临着周期漫长、投资巨大、跨行的高技术门槛。当然,入场的时机也有点晚,如果说,小米进入智能手机是踩在风口上,那么,现在进军电动车,已经错过了头班车。
但是,小米造车确实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
首先,小米公司不差钱,账上有上千亿现金存量。其次,小米的技术团队已经多达上万人,十年IOT和智能手机的硬件经验,为造车打下雄厚的技术基础。而在技术积累方面,其实很多IOT和手机的技术,完全可复用到电动汽车领域。
小米的技术拼图,很多已经涉及甚至深入到造车领域的工艺、技术,乃至整条产业链。
小米曾在小米商城多次众筹两轮电动车产品,小米平衡车甚至可以改装成四驱车玩具,汽车的制造工艺其实大同小异;智能汽车的信息系统,与小米平板,小米手机原理一致;电动车需要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自动驾驶技术,很早就在扫地机器人产品上开始探索,而语音交互能力,小爱同学已经拥有上亿用户,技术也已炉火纯青。
小米的粉丝忠诚度,在业内是有名的。这次发布会上,一位名叫吴向宇的米粉,给雷军送了一本书,书里是过去6年中他在小米商城买过的35万元产品的购物单据,他在给雷军的留言说:“只要小米敢造车,我就敢买!”。相信小米,执着购买小米产品的用户为数不少。以笔者为例,各种小米产品价值也在十万以上,类似吴向宇的超级米粉,也并不少见。
和大多数米粉一样,笔者看好小米进军“智能电动车”,总结起来便是:“得天时地利人和”。
小米虽然没有成为第一波造车企业,但此时市场刚刚培育起来,政策利好频出,小米当年进军IOT产品,就已经接触智能电动车相关技术,此时入场并不算晚;小米十余年的智能产品经验,以及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积累,IOT生态链协同效应,智能手机全球前三的占有率,都让小米尽享技术的地利优势;
至于小米的人和,可以总结为,外有粉丝,内有员工,雷总则是造车最强悍的“内核”。小米积累的口碑和米粉的支持,为小米造车提供了广泛用户基础;小米全球三万员工,其中一万技术工程师团队,2021年还会再招聘5000人,将成为小米造车的中坚力量;至于雷军,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则亲自带队担任造车的负责人,更加大了胜算。
【结束语】
其实,做成事儿,只要用心,就距离成功不远了。做手机这事儿,还要用“芯”,没有那颗“澎湃C1”的芯片,小米手机不可能长期霸榜DXOmark,更没有胆量跟黑卡M7现场PK,成为手机影像的拐点之战。
至于做汽车这事儿,就需要赢得粉丝们欢心,团结团队的人心,也需要电池的电芯,处理芯和显示芯,更需要雷军这样不断“reflesh”的核心CEO。雷军做事,向来勤奋学习、全力以赴,被王兴评价为“战神+劳模”,没有什么是他做不成的。从做软件、做网站到做投资,再到进军智能手机和电动车,每一次雷军总能生生不息,像一个超级ROM,不断刷新自我。
所以,要我说,雷军才是小米公司那颗最强悍的“芯”,也小米造车成功的“核心”所在。
雄观,资深新经济观察家、知名意见领袖,国内首个严肃科技脱口秀“雄辩”主讲人、十大科技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蓝港等著名互联网公司负责相关营销工作,参与5次IPO,横跨行业主要领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热点快评,发布于微信、微博、头条、百度,各大门户及科技博客、媒体社群、短视频等30+全部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最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FT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
您的鼓励与嘉奖将成为创作者们前进的动力,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可以给予作者创作打赏哦!
请选择打赏金币数 *